改變貧窮、爲民造福、知識報國……對于這些美好初心,我們並不陌生,可以說它們屬于好多人。問題在于,有沒有守住守好。“洞庭之子”余元君,用46歲的生命诠釋了本人“希望將來能爲家鄉有所貢獻”的初心,爲“治水興湘”奮鬥到最後一刻。對照先進找差距,我們理應有所自問與反思。
走進“洞庭之子”余元君的那顆心,會發現這顆心其實一點也不傳奇。“1990年,適逢大旱,莊稼無收……希望能爲家鄉有所貢獻。”在一份自述材料中,余元君如此寫道。目睹生我養我的地方總是旱澇無常,于是想改變這種狀況,想爲家鄉有所貢獻,心生這樣一種初心最正常不過,既真實也很樸素。
但令人欽佩的是,爲了這顆心,余元君大學攻讀的是與水打交道的專業,畢業後謝絕大城市的挽留,毅然回到生他養他的洞庭湖;爲了這顆心,他恒如水、善若水、情似水,一心“守護好一江碧水”;爲了這顆心,25年來,他幾乎踏遍了湖區每一寸堤段,記不清走壞了多少雙鞋,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在湖區度過。
初心守到踏遍每一條水系、每一段堤防、每一個垸子,守到只需用一支筆、一頁紙,就能勾勒出洞庭湖任何區域的水系圖、工程分布圖,守到成爲別人眼裏的“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書”,守到直到殉職前還一直奔走在蓄滯洪區建設一線,顯然,爲了這顆心,真是蠻拼的。
初心再美好,不去努力實現等于零。那麽,如何去實現?就要像余元君那樣去拼,把初心使命銘刻于心,在笃定務實的行動中演繹和诠釋初心。因爲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、喊得來的,而是拼出來、幹出來的。
追逐初心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即使到了今日,實現初心依然意味著要去吃苦、要有付出,注定依然要流血流淚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價。透過“洞庭之子”的那顆心,讓每一個追逐初心的人也更加認識到,唯有付出,唯有堅守,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幹,初心才會真正實現,照進我們的工作和生计。
問渠那得清如許,爲有源頭活水來。余元君的“源頭活水”,是他作爲一個共産黨員、一個水利專家爲民造福、知識報國的不變“初心”。走進“洞庭之子”的那顆心,共産黨員忠誠、幹淨、擔當盡顯其中,這位新時代投身水利事業改革發展的優秀代表,無疑是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。讓我們像余元君一樣,爲實現初心總是蠻拼的,把初心使命銘刻于心並踐于行。(文/向往神鷹)